☐黄开林
西出深圳特区南头检查站,就踏入了宝安区的土地。我想寻找飘漫着黄牛长叫的村道,我想走进炊烟袅袅的村舍,用我热诚的心去采集美丽的宝安乡村民谣。可是,原来泞滑不平的乡路和低矮破旧的老屋舍,早已被栉比鳞次的新楼所代替。在珠江口东岸的宝安新城翻身大道的“新安园”二楼办公室里,我见到了翻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郭坤。这位在这一带当了许多年村党委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,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当地流行的两首民谣。
7月17日下午,连州水晶梨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品牌推介活动走进广州市北京路,以 “潮玩市集+美味体验+live演出”等系列活动,打造一站式连州水晶梨创意文化沉浸体验,让更多湾区市民了解并爱上这份来自岭南的自然馈赠。
参赛指南|2024年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
第一首民谣是当地多年前流行的:
入门大围谷,出门两只辘;
手上圆碌碌,衣车补衣服。
“别看这民谣里唱的是稻谷、摩托车、手表和缝纫机,但却是我们基围人世世代代的梦。”
原来,宝安区内的珠江口海岸线是肥沃的滩涂区,解放前一直有远道而来的人们在这里种稻养鱼虾。这批早期的移民总是在苦水里漂泊不定,便被称为“水流柴”“无门闩”“基围人”。1950年,土改队员走进这东一拨西一拨“水流柴”们聚居的茅屋里,才发现这里连地名村名都没有!于是,土改队员就给这条海岸线的村子安上“翻身村”“劳动村”“自由村”“安乐村”“和平村”“民主村”等名字。
自古以来,这片土地都是姓“农”的。郭坤就是翻身村的“基围人”,他说那时珠江口岸边农村的日子苦啊,防洪御浪设施差,居无定所,一场猛烈的台风雨,就会把安身立命的茅草棚撕得粉碎。他们一直盼到改革开放,调整产业结构,引资招商兴业,生活马上富裕起来,滋润起来。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梦,就乘着那首民谣飞扬而出。
才十几年,天地也变,日子也变,昔日的民谣也改了新的。
于是,老郭说出了随后流行的第二首民谣:
家家新楼屋,出门四只辘;
手拿大哥大,身上穿西服。
也许老实巴脚的农民并不是大艺术家,但却是率真的歌手。
民谣里一闪而过的岁月,海岸沿线的农村已经城市化,经济发展、社会建设和居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的档次。譬如原来的翻身村早已家大业大,已分为4个行政村,一半属新安街道办,一半属西乡镇,不论是兴办的企业,还是总收入,现在都比13年前翻了不知多少番。
跟着郭坤走进那些被称为“村”的街道,走近那些被称为“农民”的人们, 总有一种名不符实的感觉。商场、超市、银行药店、酒店、餐馆、网吧、影剧院、图书馆……应有尽有的,这能叫农村么!工厂上班的、开公司的、办店铺的、领工资的……这样的人,你能称之为农民么!是的,这些“基围人”,告别了漂泊日子,告别了茅草棚,告别了“大寨房”,家家户户搬进了规划兴建的新楼房, 户籍人口人平住房已超过 200 平方米。很多家庭很快就购买了汽车,有的一户就有多台机动车。所以民谣中有“出门四只辘”的句子。最有意思的就是电话。过去这一带流传一句话: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,说是共产主义社会才有的事。可是,才十多年,这美丽的梦想就变成现实,电话一年就装进每个家庭。跟着移动电话便普及起来。老郭告诉我,许多家庭每个成员当时全配有个人的“大哥大”。翻身村有个搞商业的青年,几年来换用了16台手机。老郭还介绍了“基围人”的新生活,人们正在求知、求美、求乐,学技术文化掀热潮, 歌舞书画旅游成风气,学法用法保护自己……“基围人”的生活质量的提升,正应了“芝麻结子节节高”那句话。
得到了实实在在恩惠的“基围人”, 生活中有什么就唱什么,他们用歌谣感恩生活,感谢党的好领导。
两首民谣,就印证了这么一段历史。
[黄开林股票配资哪个安全,中国当代作家,诗人。著有《潮涨大鹏湾》《南人手记》《民谣里的梦》等;主编《中国当代诗典》《真情永远》等。]
基围翻身村黄开林郭坤民谣发布于:广东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民炒股配资开户_在线配资炒股平台_炒股配资新平台查找观点